文:覃庆国 图: / 来源:档案馆 / 2016-05-05 / 点击量:1036 提到电子科技大学的创建,想必我校绝大多数师生员工都知道:1956年,由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的电讯工程专业合并创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8年改名为电子科技大学。说到成电的创建就不得不提到上世纪50年代的大规格院系调整。其实,当时的两次院系大调整都对我校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影响。1952-1953年的院系大调整,实现了电讯工程教育的首次相对集中——华北、东北地区以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为主;华东、中南地区以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为主,而华东、中南地区的三校为我校的诞生和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5-1956年的院系大调整,更是直接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电讯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在火车站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师生员工家属

各地师生的到来使学院呈现出一片欢腾的景象
一、1952-1953年院系大调整:为学校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1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会议指出,全国工学院地区分布很不合理,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少数大城市,师资设备分散,使用效益低;学科庞杂,教学不切实际,培养人才不够专精;学生数量远远不能适应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根据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为适应高等教育满足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专门人才的需要,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和统一分配毕业生制度的需要,决定以华北、华东和中南为重点进行全国高等学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工作。至此,揭开了1952年院系调整的序幕。
1952年5月,中央教育部提出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原则和计划,其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明确主要发展工业学院,尤其是单科性专门学院。调整的方式是根据苏联的大学模式,取消大学中的学院,调整出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科类,或新建专门学院,或合并到已有的同类学院中去。调整的原则是:高等学校的内容和形式按大学、专门学院及专科学校三类分别调整充实。
在1952年华东、华北地区院系调整的基础上,教育部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加快建立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在《关于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计划》中强调,“着重改组旧的庞杂的大学,加强和增设工业高等学校,并适当地增设高等师范学校”“今年院系调整工作以中南区为重点”。
1952-1953年的院系大调整,我校三个源头学校中,交通大学电讯工程教育得以加强,而南京工学院电信工程系和华南工学院无线电系得以创建。下面简要梳理此次院系大调整中,三校的调整轨迹。
交通大学电讯工程系可追溯至1907年成立的电机专科。电机专科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创建,是国内大学中最早创建的。1921年合并北京学院的邮电班后,电机科分设有电力工程、有线电信、无线电信等三门;1924年,后两门合并为电信门;1937年,电机科改名电机工程系;1943年,交通大学创设电信研究所,招收大学电信组毕业生,研读二年后给予硕士学位;1945年增设电信管理系及电信专修科。“至建国前,电机工程系共培养毕业生1305人,素有中国电机工程师的摇篮之称。”1950年,电信管理系调整至电机工程系。1951年,改电力、电信两门为制造、电力、电信等三组。1952年院系调整中,交通大学电机系电讯组、电信研究所(即无线电)停办,另成立电信工程系(即有线电);同时,将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四校的电机系及沪江大学物理系电讯组、交通大学电信科、上海工业专科学校电力科等全沪各校电机系科合并至交通大学电机类,分设电工器材制造、电力工程、电信工程等三系。1953年的院系调整中,又将南京工学院电信系长途电信专修科、浙江大学市内电话专修科、山东工学院电机系有线电专修科调整至交通大学电信工程系。1954年,电信工程系改称电讯工程系,下设电话与电报通讯专业。至此,华东地区绝大多数高校有线电通讯方面的系科、师资、学生等均集中到交通大学电信工程系。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调至交通大学电信工程系的就有上海工业专科学校校长周玉坤教授,山东工学院电机系陈茂康教授、牟敦煜副教授、杨鸿铨讲师、陈尚勤讲师等。
南京工学院成立于1952年,其电信工程系可追溯至1921年成立的国立东南大学时期。1923年,在时任国立东南大学工科主任茅以升的倡导和努力下,建立电机工程系,是国内大学最早成立的电机工科之一。1932年改科为系。据《东南大学校史研究》载:“东大无线电工程系的前身——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除了历史悠久外,其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电信工程教育的比重较大,而且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师资实力。这就为建国以来大力发展无线电教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和基础。”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以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为基础,并入金陵大学电机工程系、江南大学电机工程系,创建南京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后分为电信工程和电力工程两系。1953年的院系进一步调整中,以南京工学院电信工程系作为无线电类的重点系,又将浙江大学电机系电信组、厦门大学电机系、山东工学院电机系(1952年,由山东大学工学院的机械、电机两系组建成新的山东工学院)和交通大学无线电通讯与广播专业并入,正式建成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下设无线电通讯与广播专业和电真空技术专业。至此,形成了华东地区南京工学院为无线电、交通大学为有线电的分工局面。在此期间,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集中了华东地区无线电教育界的师资、设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当时调入南京工学院的有:南京中央无线电厂厂长王端骧教授,江南大学金宝光教授、王同煦讲师,厦门大学吴伯修副教授、谢处方讲师、李嗣范讲师,浙江大学沈庆垓副教授,交通大学刘士中讲师,美国西北大学王祖耆讲师等。
华南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创建于1952年。以当时的中山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为主体,并入岭南大学电机工程系、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1951年由私立广州大学理学院和私立广东国民大学工学院合并而成)工学院部分、广东工业专科学校而创建。在1953年的院系调整中,又将武汉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四校的电机系电信专业调入。1954年改名为无线电系,下设无线电通讯与广播专业、电话与电报通讯专业。同样,在院系调整过程中,华南地区、中南地区电讯工程教育的师资、设备等均集中到华南工学院。例如,在此期间调入华南工学院的包括:岭南大学的林为干教授、冯秉铨教授、冯志超讲师等,湖南大学的童凯教授、龚绍熊教授等,广西大学的唐翰青教授、张志浩副教授,南昌大学的洪道揆教授等。
到1953年院系调整结束,华东、中南地区的有线电、无线电教育方面的师资、学生、设备等分别集中到了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和华南工学院的相关系科,办学实力和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使三校成为我国当时电讯工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这也为三年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和物力基础。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者:一戈
转载 【成电纪事】建国初期院系大调整与成电的创建(下)
文:覃庆国 图: / 来源:档案馆 / 2016-05-11 / 点击量:409 1955-1956年的院系调整:诞生新中国第一所电讯工程高等学府
1955年在修订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中央提出高等教育建设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必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相配合。学校的设置分布应避免过分集中,学校的发展规模一般不宜过大。高等工业学校应该逐步地和工业基地相结合。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高等教育部考虑到我国高等学校过于集中在少数沿海大、中城市的状况仍未得到妥善解决,便决定采取有力措施改变这种状况。为此,高等教育部拟定了1955—1957年的院系调整新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较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该计划的具体设想是,在1955-1957年的三年内,共迁学校5所,新建学校17所,改变学校性质1所,撤销原校名5所,实际增加高校12所。当时,决定1955年开始基本建设,1956年进行调整建校的有4所高校,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正是其中之一。
1955年6月29日,高等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成立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通知中指出,根据中央指示:高等教育建设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及国防建设的要求,必须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计划相配合。所以,全国高等工业学校的院系、专业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为了集中力量培养电讯工程方面的技术干部,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部部与第二机械工业部共同协商一致同意,并经国务院批准,于1956年由第二机械工业部负责筹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决定将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学、电气真空技术、无线电通讯及广播三个专业(经查证,无线电通讯及广播专业与无线电工学专业应为同一专业,所以实为两个专业),华南工学院电话电报通讯、无线电通讯及广播两个专业,及交通大学电话电报通讯专业调整出来,加以合并,成立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其中,华南工学院和交通大学将上述专业1955年所招学生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改学电讯制造方面的专业。

交通大学(上海)电讯班男生赴蓉前合影

迎接华南工学院来蓉师生出站
1955年9月14日,高等教育部和第二机械工业部联合发出“关于筹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方案”的通知。该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校名及领导关系。校名定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由第二机械工业部负责管理。(2)建校基础。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建立,以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及华南工学院、交通大学两校的电讯系为基础,将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学、电气真空技术两个专业,华南工学院电话电报通讯、无线电通讯及广播两个专业,交通大学电话电报通讯专业调整出来并入新校。各校各有关专业学生一律调入新校,1953及1954两年级各班仍按原教学计划执行;1955年招收新生全部按新校所设电讯制造各专业教学计划培养。(3)专业设置。1956年先设下列四个专业:无线电工学、电气真空技术、无线电零件和绝缘材料制造、有线电通讯机制造。(4)学制。自1955年起,所招各班学制一律为5年,其余原有各班仍按旧学制执行……(9)调入学生与招生计划。由各校调入学生计901人,1956年招收750人。(10)师资来源。专业课师资由各有关学校原有专业课师资(除其中一部分支援北京邮电学院外)调入新校;公共必修课、基础课、基础技术课讲课教师(包括已开课的助教)除由华南工学院负责支援一部分外,其余所缺讲课师资,由高等教育部与第二机械工业部共同研究另行解决。(11)干部来源。行政干部均由第二机械工业部负责配备;各校有关系办公室职员、系所属教研组及实验室内教辅人员与技术员工均随系调入新校。(12)设备和图书。各校调到新校去的系或该专业用设备和图书,应随专业调整到新校。
1956年3月,高等教育部制定“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师资调配方案”,分别发往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和华南工学院,希望三校正式公布,并遵照执行。
1955年6月,第二机械工业部成立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筹备委员,由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徐思铎负责筹建工作,成员包括:华南工学院无线电系主任冯秉铨教授、交通大学有线电系主任周玉坤教授、交通大学副教务长黄席椿教授、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主任陈章教授,并抽调南京工学院刘树杞和李嗣范两位讲师、交通大学林劲先讲师等去北京担任具体工作。11月,第二机械工业部七局局长吴立人调到筹备委员会,主持筹委会工作。筹委会下设教学设备小组(由交通大学黄席椿教授和毛钧业副教授负责,成员包括交通大学毛钧业、陆世昌,南京工学院莫纯昌、钟祥礼,华南工学院黄嵩如、胡忠谞)和图书资料小组(由华南工学院童凯教授负责,成员包括交通大学的许德纪、刘锦德、赵国南、张有正等),分别负责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调拨与订购等工作。1956年,三所学校也分别成立了院系调整分会及教务、图书、设备、总务、组织、秘书、招生等工作小组,动员广大教师参与新校筹建及搬迁工作。

南京工学院赴蓉师生在母校留影
正在新校加紧建设、三校调整分会紧锣密鼓进行撤迁之际,南京有关大工厂向江苏省委反映,认为把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撤离南京,势必使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厂校合作破坏无遗,对教育和工业发展均极为不利。江苏省委据此派专人赴上海向正在上海视察工作的周恩来总理面呈省委意见,要求留下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周总理听取省委意见后即表示返京重新研究解决。1956年7月中旬,由国务院指令交通部拨出的专船将从上海启碇,先载交通大学师生,途经南京,让南京工学院师生上船一同入川。同时,南京工学院师生的行李什物,已送集下关码头驳轮,由于台风袭击,延迟未发。此时,南京工学院院长接到高等教育部加急电话,通知无线电系人员暂缓启程,听候处理。随后,高等教育部会同第二机械工业部邀请三校院长聚焦北京讨论善后,经周总理批示后,做出三条决定: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留南京停迁;调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15名教师去成都支援新校;南京工学院已运入川的设备,除有线电部分外,其余全部运回南京。
1956年9月17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正式开始上课,9月29日,学校隆重召开首届开学典礼,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所电讯工程高等学府正式诞生。
名师云集,助推学院快速发展
1952-1953年的院系大调整,使华东、中南地区电讯工程教育的师资力量集中到了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和华南工学院,实现了电讯工程教育师资力量的第一次整合。1955-1956年的院系大调整,虽然南京工学院仅支援了无线电系的15名教师,但新建立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仍然集中了上述地区绝大多数电讯工程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实现了师资力量的第二次整合。
从1956年暑期开始,三校相关系科的师资陆续内迁成都。至1956年9月,交通大学电讯系有教授7名、副教授2名、讲师12名、助教3名抵达学校;华南工学院无线电系有教授8名、副教授8名、讲师9名、助教8名抵达学校;至1957年1月,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7名、助教8名先后抵达学校。1957年,还有华南工学院林为干教授、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蒋葆增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姜友于教授、北京航空学院的柳瑞轩教授等也陆续到校工作。
建校初期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至1957年底,学校在电讯工程教育方面有教授18位,包括交通大学电讯系的张煦、陈茂康、陈湖、吴兴吾、周玉坤、许德纪、黄席椿等7位教授,华南工学院无线电系的林为干、龚绍熊、童凯、吴敬寰、张铣生、童子铿、洪道揆、黄亦衡、唐翰青等9位教授,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的王端骧教授,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蒋葆增教授;副教授8位,包括交通大学的刘侃、毛钧业2位副教授,华南工学院无线电系的顾德仁、张宏基、唐棣、张志浩、徐秉铮等5位副教授;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的沈庆垓副教授;讲师30余位。而据1955年7月统计,三所学校电讯工程方面共有教授27名、副教授11名,而集中到我校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占了三校总数的62.9%和72.7%。此外,学院还有2位教授、4位副教授、17位讲师执教基础课,他们分别是来自第四军医大学的姜友于教授(数学),北京航空学院的柳瑞轩教授(俄文)、华南工学院的罗绍伦副教授(马列主义)、冯志超副教授(物理)、杨名理副教授(化学)及来自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许启敏副教授(物理)。
1956年底,学校有在校生1835人,包括:来自华南工学院无线电通讯及广播专业90人(1953、1954、1955年招生各30人)、电话电报通讯专业120人(1953、1955年各招生30人、1954年招生60人),交通大学电话电报通讯专业180人(1953、1954、1955年招生各60人),1956年实际招收的新生1445人。
学校当时拥有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和首批学生中的大多数人后来都成为电子信息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和电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办学起点高,由此可见一斑。虽然,建校初期的极少数教师因为种种原因,在我校执教或工作的时间很短,但无疑都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付出了心血与汗水。1960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被确定为全国64所重点院校之一。这既是对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站在巨人肩膀上、办学起点高的认可,也是对建校以来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的认可。
转载 【成电纪事】成电彩电攻关大会战
文:校史办公室 杨红 图: / 来源:档案馆 / 2016-04-27 / 点击量:171

提起彩电攻关,很多老成电人都记忆犹新。上世纪70年代,在我国,黑白电视还属稀奇物件,彩色电视更是遥不可及。1970年,第一次全国电视专业会议在北京召开,确定“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彩色电视,并适当发展黑白电视”。会后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四地以“大会战”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彩色电视技术集体攻关,一是研究、制定我国的彩色电视制式,二是开发、研制我国的彩色电视设备,包括电视发射机和接收机等。
成都会战选定在成电。这是由于早在1958年成电已设立了电视专业,并与中国电子学会成都分会联合建立了实验性电视中心,同时拥有像顾德仁教授等我国第一批从事电视技术研究的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成电成为彩色电视攻关成都会战的领导者和主力军的当然人选。1970年5月19日,来自广东、广西、湖北、河南、陕西、甘肃、宁夏、云南、贵州、四川等十个省区来蓉参加彩色电视会战的二百一十人汇聚成电。在简短的欢迎仪式后,攻关会战正式启动。

确定我国采用PAL制的部分专家合影:章之俭(前排左一)、顾德仁(前排左二)、许中明(后排中)、俞斯乐(后排右二)等
虽然成都会战启动得较晚,基础也较差,但大家信心满满,为了实现在七一“确保出彩条,力争出图像”的目标,大家日夜奋战。彩色电视攻关连下的测试信号组、摄像机组、接收机组和发射机组,相互配合,加班加点。成都市为彩色电视加工协作的厂、校、科研等单位,“都为彩色电视的攻关战大开了绿灯”。6月29日,攻关连队提前完成了“确保出彩条”的任务,“力争出图像”的目标也基本实现。全国电视领导小组负责人周世忠等观看了彩条后说,成都“虽然开始的时间晚一些,基础差一些,但进展很快”。
1970年8月11日至16日,全国彩色电视四川会战区攻关办公室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要“继续猛攻彩色电视制式关,以制式攻关为主”,同时“要加快关键器件的研制进度”。成电攻关连队对各种制式展开了攻关。1970年8月,对625行制式进行了开路实验,随后成立了1035行顺序彩色电视制式攻关小组,重点攻克1035行顺序制式。各攻关小组不等不靠,因陋就简,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实验。如在摄像机、发射机和接收机还没有完全准备就绪的情况下,他们利用彩色电视和黑白电视的共性,“在旧有黑白电视设备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加上简单特制的开关,并用一长柄扫把,架起一根普通导线,作为发射天线”,就靠着这种简易的“扫把天线”,试验出了较为稳定的彩色图像。学校对彩色电视攻关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组织了七连、三连、后勤部队、电视连队等单位几百人参与,学校领导羊君度等同志也常常来到同志们中间,给大家鼓劲。攻关小组更是激情高涨,通宵干活是家常便饭。食堂师傅常常一到晚上12点钟就挑着一桶面条、一桶馒头来送宵夜,大家吃完饭,接着干。在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下,经过攻关小组大半年的努力,1970年底,在成电终于诞生了国产化的彩色电视成套设备,并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彩色电视攻关经验交流会,得到了参会单位的肯定。
攻关经验交流会后,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在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建立四个彩色电视试播台。1971年5月,在成都召开了第二次彩色电视会议,确定要落实试播台的基本建设任务和彩色电视设备的研制。作为彩色电视攻关的领导者和主力军,成电加快了攻关的步伐,学校不仅调整和充实了电视连的力量,并且成立了电视连党支部,还召开了攻关誓师大会,校内各单位也都积极支持和配合。各承担攻关任务的工厂、研究所、院校,也都积极地行动起来。到1971年底,彩色电视攻关连队研制出了1035行顺序制的主要设备,进行了开路实验,开始了试播台的筹建。
彩色电视攻关连队一方面加快试播设备的研制和改进,一方面对彩色电视制式进行选择和研究。在攻关之初,国家提出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研究出我们自己的制式。四大会战区都在制式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研制出了四十多种制式方案参与了交流会。但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些制式都没能克服当时世界上三种主流制式(日本的NTSC制,欧洲的PAL制及前苏联的SECAM制)的固有缺陷。1972年10月,顾德仁教授代表我校参加了我国组成的彩色电视制式赴欧洲考察团,详细考察比较了PAL及SECAM两种彩色电视制式,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在随后的全国彩色电视制式研讨会上,有学者直接宣布采用“换相制”作为国家制式,顾教授以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据理力争,以严谨的科学分析和周密的数学推导证明了“换相制”不过是PAL制的简单转向。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选定了PAL制式作为国家规定的暂行制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为了加快试播台的建设,1972年12月8日,“四川彩色电视试播台安装调试领导小组”成立,顾德仁教授担任领导小组的顾问。领导小组决定我省彩色电视1973年5月1日在成电进行开路实验,10月1日在成都电视台试播。为了赶制试播台建设所需的彩色电视设备,彩色电视攻关小组日夜奋战,加班加点,“自行设计,自行加工,自行安装,自行调试,苦干巧干,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解决了一个个的技术问题”,不断调试改进彩色电视设备质量,终于于1973年5月1日顺利进行了开路实验。随后,为了确保十一试播,彩色电视攻关连队又投入了紧张的安装和联机调试工作中。这期间,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事迹,“有的同志为尽快调试好设备,废寝忘食地日夜坚持在机房调机;有的同志带病坚持工作;有的同志连续工作几个月不休假。”在攻关连队的连续奋战和多方的积极支持下,1973年10月1日,如期在成都电视台进行了彩色电视试播,播出反响良好,广大人民群众终于观看到了中国人自己的彩色电视图像!
彩色电视攻关从1970年5月到1973年10月,历经近三年的时间,成电共完成了彩色电视中心立柜、三十五毫米电视电影设备、导演控制台、音响控制台、彩电接收机等设备的设计、研制和调试工作,以这些设备为支撑筹建了成都第一座彩色电视试播台,使四川的彩色电视和全国一样,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这中间凝聚了以顾德仁教授为代表的成电彩色电视攻关团队近千个日夜的心血和鏖战,展现了成电人强大的科研实力及良好的组织能力。通过参与彩色电视攻关,有力地促进了成电电视专业三个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也为学校培养锻炼了一大批的科研人才,而老一辈成电人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无私奉献的科研精神也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进。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者:一戈
转载 【成电纪事】成电创建初期的苏联专家
文:校史办公室 图: / 来源:档案馆 / 2016-05-26 / 点击量:377
为了集中力量培养电讯制造方面的高级技术干部,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需要,1955年5月,国务院批准在成都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据档案资料记载,在学校筹建和创建初期,学院得到了苏联专家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
在筹建之初,成电筹委会就得到了来自二机部和高教部的苏联顾问和专家的帮助。二机部十局总顾问莫热维诺夫和第三设计院专家组长哥洛比夫亲自参与到了成电校址的选址论证确定工作中。在1956年3月召开的教学计划座谈会上,莫热维诺夫和高教部的前苏联专家们受成电筹委会之托,对成电的培养目标、专门化设置、课程设置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筹建中的成电进一步明确了初期的办学方向。同时莫热维诺夫还积极帮助成电接洽聘请苏联专家来校工作事宜。
1956年9月正式建校后,在国家的鼎力支持下,成电先后从苏联的莫斯科动力学院、列宁格勒电工学院等5所工科院校和列宁格勒电工研究所分别聘请了弗·尤·罗金斯基、依·弗·列别捷夫等8位专家来校工作。其中列别捷夫曾任新中国高教部首席顾问,罗金斯基专家则同时兼任成电院长顾问。对于一个新建的工科院校来讲,国家为成电聘任的苏联专家人数之多、阵容之强大可见一斑。
苏联专家们来校工作的时间长则近两年,少则几个月。他们的辛勤工作,对建校初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协助建立新系和新专业
成电自建校之初,就以最先进的专业为发展重点,努力推动无线电领域学科专业的建立和建设。1956年9月,成电第一批学生正式入学时仅有有线电系和无线电系2个系。原定的电真空器件专业和无线电零件与绝缘材料制造专业由于建校计划的调整而推迟建系。随着1956年成电聘任的第一批苏联专家罗金斯基和列别捷夫到校,这两个专业的建系工作在9月又被迅速提上日程。专家们一致认为电真空是无线电的心脏,应尽快建系。而针对当时国内外均未有设置无线电零件专业的经验,对零件专业究竟是设系还是设专门化课程问题一直争论较多。专家们则认为无线电零件系是极重要的系,对全院各系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并认为成电一开始即应成立该系。这两个系的建立能加速我国无线电技术人才的培养。1956年10月,成电成立电子器件系;1957年2月,无线电零件系成立。
之后,成电又陆续成立了新系,增设新的专业,至1959年底,成电从最初的2个系2个专业增加为6个系18个专业。其中有的专业在国内高校中属于最早建立,部分专业也走在国内大学的前列,在国际上也属尖端学科。由于成电新设专业大多在国内尚无基础或基础甚为薄弱,以国际化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开门办学也成为成电建设的必由之路。来校的苏联专家们分别在他们所擅长的无线电测量技术及设备、电真空器件、无线电通讯设备、绝缘材料与器件、半导体器件、无线电遥控与遥测、雷达等7个专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到来充实了成电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力量,带来了当时国际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促进了新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帮助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教材讲义
苏联专家们来到成电以后,参照在苏联已形成的一些成熟的办学模式和经验,协助成电教师共同制定了多个新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多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了及时开展教学,苏联专家还提供了课程设计样本、教学文件以及毕业设计等参考资料。作为最早来校工作的罗金斯基顾问参与指导了无线电系的全部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指导拟定了新建的无线电零件系和电子自动化设备系的教学计划。陆续到校的苏联专家们则主要帮助本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或提出修订意见。例如,沙波斯柯夫协助电子自动化设备系的教师制定了计算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对本系其他两个专业的教学计划提出修订意见;沃捷列夫斯基参与制定无线电材料与器件系所属专业的教学计划。借鉴苏联高等教育模式,成电在教学计划中提高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比重,通过一系列实践环节的培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提升了成电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开设新课程并编写讲义,特别是一些新设专业课程的讲义,是专家们在成电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罗金斯基和列别捷夫都分别为自己所讲授的3门课程编写了讲义。而且列别捷夫编写的《超高频技术》中译本由高教部出版社正式出版。布拉金来到成电所承担的无线电设备制造工艺的教学工作在当时的国内还是一个空白,他在成电的两年时间里,花了大量的时间,不辞辛苦,亲赴工厂收集资料,结合中国生产实际编写出了无线电设备制造方面两门课程的讲义,中文约计42万字。苏联专家在成电期间,开设新课程或帮助基础薄弱课程开课近20门左右,直接编写讲义达10多种,为成电初期教学留下了宝贵的教学资料。
苏联专家正在上课(1958年)
指导建设和发展实验室
成电自建校起就一直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将其作为保障教学质量和提升科研水平的基础之一。二机部对成电在教学仪器设备购置方面的巨大投入,促进了成电实验室的快速发展。苏联专家们到校后同样强调实验室的重要性,并结合他们的经验提出宝贵的建议。
罗金斯基顾问初到成电就指出,一个工业大学的水平,首先要看他的实验室建得怎样。苏联专家帮助建设新实验室,对实验室的建设规划、仪器购置、实验项目的开展进行具体的指导。列别捷夫帮助成立电子器件系后又在该系建立了超高频实验室,并从苏联带来了一套超高频测量用的设备,使实验室的工作及时得以开展。他还指导试制成功3公分波导元件,并投入小批量生产。日喀略夫到校后帮助电子器件系建立了电子束管实验室,同成电教师一起努力,试制成功了自动电子轨迹仪。这些仪器的试制成功不仅解决了当时某些教学科研急需设备特别是国外进口设备的燃眉之急,同时又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苏联专家们还尽力开出实验项目,并予以学生具体的指导。电子器件系的布拉金为本实验室开出了多达20个的实验项目,对每一个实验从名称、目的到具体的内容、方法都给予了细致的关注和指导。
苏联专家列别捷夫在实验室对研究生进行辅导(1958年)
开展师资培训
建校初期,成电云集了一批在国内电子领域颇有建树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为成电的创建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骨干作用。但由于内迁计划的变更,三校教师没有按计划全部调入,当时的师资队伍薄弱,数量与质量均不敷需要。成电的苏联专家作为一线教师不仅亲自为成电学子传授学业,更积极地帮助学院培养新生的师资力量,特别是填补一些在国内尚属新专业的师资空缺。专家们除了上课、编写教材、指导实验之外,还积极通过专题答疑、科学讲座、教学报告、个别指导等多种形式,为成电迅速培养了一批业务过硬的教学科研骨干,提升了整体师资水平,而其中一部分几十年后则成长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截止1959年8月,苏联专家为学院培养研究生17名,进修教师48名。成电聘请的苏联专家及高教部安排来校讲学的其他苏联专家,为成电带来了更多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使成电的教学科研一开始就尽可能地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轨。
在服务成电之余,成电周边的大型无线电国有企业的技术骨干以及国内众多高校从事无线电教学的教师均受益于苏联专家在成电举办的学习班。如1959年10月,苏联列宁格勒电工研究所的S·N·奥捷列夫斯基和依·弗沃捷列夫斯基来校讲学,就有来自北大、清华、中科大、西安交大及工厂、研究所等全国17个单位的40多位教师前来听课;1960年3月,苏联列宁格勒电工研究所的A·A·波列沃布拉仁斯基举办的“永磁性材料”学习班,亦有北京大学、华中工学院、南京工学院等院校派来教师进修学习。
正是在无数老一辈成电人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下,在苏联专家无私的国际援助下,成电在短短不到5年的时间里迅速在无线电领域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并于1960年10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学校。如今,成电已发展成为电子信息领域学科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特色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我们依然对当初不远万里、不畏艰难,为成电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苏联专家表示由衷的敬意。
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弗·尤·罗金斯基、依·弗·列别捷夫、包·依·布拉金、安·阿·日喀略夫、克·阿·沙波斯柯夫、依·弗·沃捷列夫斯基、阿·耶·哈雷宾、阿·阿·波列沃布拉仁斯基。
转载
【成电纪事】成电牵头研制DJS-200系列汇编语言始末
文:何文燕 图: / 来源:档案馆 / 2016-05-31 / 点击量:182
我国自1957年开始研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958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诞生。在经历了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后,上世纪70年代,中国进入了第三代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1973年,原四机部在北京召开首次电子计算机专业会议,决定立项研制第三代计算机,即DJS-200系列机。该机分为高、中、低三档,分别称为260、240和220机。在研制系列机的同时,研制全套系统软件及语言。系统软件分为260、240和220操作系统,语言包括汇编语言、BASIC语言、ALGDOL语言、FORTRAC语言、COBOL语言和自编译语言。
DJS-200系列机的规模接近美国IBM360系列计算机。如此庞大的工程,四机部决定进行全国大会战。1973年邀请了部分部属研究所和大专院校参加在北京的会议,会上进行了任务分工。其中,220机及操作系统由苏州无线电厂和南京大学负责,240机及操作系统由738厂和北京大学负责,260机及操作系统由15所(华北计算机研究所)负责,成电计算机系的周锡令老师被15所邀请,作为260机操作系统的顾问。ALGOL语言由15所负责,BASIC语言由西安交大负责,COBOL语言由南京大学和南京有线电厂负责,FORTRAC语言由北大和738厂分别负责,自编译语言由南京大学研制。剩下汇编语言没有落实。
DJS-200系列汇编语言是DJS-200系列机的基本工作语言,用以支持DJS-200系列机开发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它是一种高一级的宏汇编语言。该语言能处理全部机器指令,操作系统所提供的全部广义指令和用户自定义的宏指令。1973年下半年,四机部和15所分别向一些单位提出汇编任务。1974年4月,在北京召开汇编语言组成立大会。会议确定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为主要研制单位,武汉大学为协作单位,其他单位为参加单位。会议同时确定了工作方式,每年集中工作一个月,汇报自己的工作和安排下一步的工作。同时还确定了汇编语言的任务,包括对机指令的一对一翻译,允许程序员为自己多次使用命名(密指令),对操作系统命令的翻译,即后来所称的一般语句,宏语句和广义语句。
接到汇编任务后,各单位迅速抽调人员组成了研制组。成电龚天富老师担任课题负责人。成电计算机系的黄天发、陈顺侠,武汉大学的胡久清、何炎祥、陈世鸿,15所的王华民,复旦大学的沈瑶英,华东师大陈国柱,上海无线电13厂范莲静,上海中兴无线电厂周心乐、虞伟相等12人参与到汇编语言的研制中。他们中间包括教师、技术员和工人。研制组进行了任务分工,龚天富老师负责总体设计、语言设计、编译Ⅱ,胡久清负责总体设计和运行程序,黄天发负责编译Ⅱ的汇编语句处理,各类常数翻译,王华民负责宏处理程序,何炎祥负责编译Ⅱ,陈顺侠负责编译Ⅱ机器语句处理,其他人员分别负责程序的修改和装配。
当时我国的计算机业还刚刚起步,整个国家还处于研发计算机硬件的阶段,对计算机软件,很少涉及。汇编语言对研制组成员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搞过编译和汇编的人甚少,而国内可供参考的资料也很少,可以说大家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所以,分工确立后,研制组成员分头着手调研,查找一切能够找到的资料,学习、消化。
1974年,龚天富全年用于写语句定义(文本)。他决定打破一般汇编语言用说明的方法来定义每个语句,改用形式文法来定义文本,这样语句定义更准确,程序更正确。
研究中因为涉及的研制单位多,并且分散全国各地,研制组每年1-2次会议集中,讨论操作系统的命令、结构,三个操作系统的功能、语言和操作系统如何联接。1974年6—7月,研制组成员在上海集合,讨论文本方案,最后确定了一种比较接近于IBM360汇编语言的方案。1975年5月,研制组成员在北京集中,商讨编译方案。确定了整个汇编程序的工作流程,给出了粗框图。
1975—1978年,是程序编制阶段。研制组每年集中一次,大约15—30天,讨论接口,修改文本。1975年8月,研制组成员在成都集中了一个月,详细审定文本,增加功能,讨论各个模块的细框图,随后各成员分头编制程序。1976年在武汉集中工作,大家汇报了自己所做的工作,讨论了总框图,回去后各人根据总框图,细化自己的框图。1977年在成都集中时,各个操作系统基本有了轮廓,各人汇报了自己的详细方案,提出各自的难点,进行讨论后,交给龚天富统一解决。
1979年10月,系统进入调试阶段。738厂研制的第一台220机已交付南京14所,四机部计算机总局安排研制组在该机上调试程序。因为仅有一台机器,用户也要用,研制组只能随时等待,机器一空就上,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晚上。220机因为是用户刚接手的机器,是一个光机,没有任何广义指令。从1979年10月-1980年1月,研制组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各人分调,同时调小管理,并自己编了一个小管理进行调试。1980年3-5月,研制组开始进行各个模块模拟联调。1980年6-7月,开始进行汇编系统各模块之间的联调,用实际例子按作业步骤模拟操作系统,解决了各模块之间的接口问题。8—9月,与OS联调,9月底结束在南京的调试工作。分调持续了一年的时间。
1981年7月,汇编组再次在北京集中,在738厂的第六台220机上通例子。虽然因为客观原因,不可能通大量的例子,但研制组所通的例子基本上考验到了汇编系统的各种功能。8月8-10日,汇编语言通过考核,从此结束了为计算机事业所做的“八年抗战”。
DJS汇编系统参考了美国IBM公司的360/370系列汇编的功能设计,并根据DJS200系列机的特点,以及国内编制程序的习惯,增加了比如间接寻找、追踪等功能,在国内当时各计算机所配汇编语言中,尚无类似结构和功能。1983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组织对DJS200汇编语言的鉴定。鉴定结果认为:该汇编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4年,该汇编系统获得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1974年4月到1981年7月,DJS-200系列汇编语言的研制历时8年多的时间。这期间,研制组克服了重重的困难。
DJS-200系列汇编语言的研制展现了老一代成电人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精神。首先,汇编语言当时在国内是一个新事物,国内没有相关的研究,可供参考的书籍资料也很少。当时研制组成员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软件,在这种情况下,研制组成员们一方面从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但更多的时候靠的是冥思苦想。据龚天富回忆,有次遇到一个程序没法解决,一个多星期都在想着这个问题,甚至是吃饭睡觉都在想。该语言的汇编程序包括修改、宏处理、编译I、编译Ⅱ、装配和运行六个模块,共约2万条指令,都是靠研制组成员一条条手写出来的。另外,全国各地不同单位的人员走到一起,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而且坚持八年,真是不可想象。因为研制组成员分散在各地,上世纪70年代,我国的交通还很不方便,通讯落后,要想相互联系、信息沟通,靠的是一年1-2次的会议集中讨论。每次集中都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在调试阶段,更是长时间地出差在外。当时大家工资低,没有任何其它工作,研制组成员中有的小孩很小,家庭中也有各种困难。大家从学习开始,到任务完成,经过了很多的艰难,但没有人有怨言,一心只想把研究项目完成。最可贵的是大家都很诚信,每次调试、集中都能按时到达,这是完成任务的基础。在研究中大家都很团结,相互帮助,集思广益,对年轻人手把手地进行指导。
通过参与DJS-200系列计算机的会战,为国家培养了几百号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他们都经过了磨炼,成为后来计算机事业的骨干。
(感谢龚天富老师为本文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者:一戈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者:一戈